食品安全,守护咱农村人自己的健康!

2025.07.09

农民朋友们注意了!国家再次出手,重拳整治农药“套证”乱象,为我们的农产品安全和“菜篮子”工程再添坚实保障!新规明确“一药一证”,监管更严更细,一起来看看这背后的深意和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提醒。

r1C_8jxo4xDd3yZWkyEtTA1bc4bb0b2e5879569dc35f2a0d71d26b.jpg

一、“一药一证”:源头管控再升级

近期,国家针对农药市场“套证”(即一个农药登记证被多个不同产品违规使用)的顽疾出台了更严格的新规。核心要求就是“一个萝卜一个坑儿,一个药就得一个证儿”!这意味着农药生产销售的源头信息将更加透明、可追溯。国家此举,正是将守护食品安全的关口前移,紧盯我们“菜篮子”的源头——农田,体现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精细化的管理决心。

二、农药监管成效显著,安全底线持续筑牢

回顾近几年,国家在农药监管上的力度可谓“杠杠滴”!剧毒、高残留农药被持续大力清退,相关生产企业关停、证照注销已成常态。如今市场上流通的主流农药,绝大多数都是低毒、低残留、相对安全高效的产品,大大降低了农药残留超标的隐患。可以说,我们餐桌上的基础安全保障得到了显著提升。

三、警惕“走偏门”:特殊药剂使用有规矩

当然,任何领域都可能存在“个别不讲究”的现象。例如,为了追求产量和品相,违规或过量使用“膨大剂”、“坐果灵”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情况时有发生。对此,国家有明确规定:

1. 使用范围与剂量严格受限:什么作物能用、什么时候用、用多少量,都有明确的“紧箍咒”。

2. 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:施药后必须间隔足够时间才能采收,确保残留降解到安全水平。

给消费者的实用建议:

理性看待“反季”与“超大”:对于过度依赖催熟的反季节蔬果,以及外观异常巨大、香气过于浓烈甚至刺鼻的果实,请务必保持警惕。这很可能是“科技与狠活”的产物,建议少买、慎买。

清洗有方法:如果实在想吃反季水果,用盐水充分浸泡清洗能去除部分表面残留,但终究不如应季产品安全,浅尝辄止为好。

2025061011153993279.png.jpeg

四、更深层忧虑:养殖业与深加工的“隐秘角落”

然而,比起相对规范的农药领域,当前食品安全领域更令人“心突突”的隐患,可能隐藏在:

1.养殖环节:追求快速出栏的生长期过短的畜禽(速生鸡鸭鹅、快速育肥猪牛羊),滥用抗生素、激素的问题不容忽视。

2.深加工环节:罐头、辣条、熟食等加工食品,其生产过程中的添加剂使用是否规范、卫生条件是否达标,存在一定风险。新闻中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,不少就源于此。

2025070416210912985.png.jpeg

值得注意的是,食品安全监管在城乡之间存在差异。农村地区的小卖部、集市,往往成为监管的薄弱环节,“山寨产品、三无产品”更容易在此流通。与城市商超的严格准入相比,农村市场的监管确实存在差距。

给农民朋友和农村消费者的重要提醒:

购买认准“正规军”:选购食品、农资(包括农药)时,务必选择正规渠道、知名品牌、标识清晰的产品。

提高辨识能力:对价格异常低廉、包装粗糙、信息模糊的“三无”产品,坚决说不!

关注自身权益:遇到问题产品,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。

国家重拳整治农药“套证”,是守护“舌尖安全”的又一重要举措。从农田到餐桌,安全的链条环环相扣。我们既要看到农药监管的进步,也要正视养殖、深加工以及农村市场存在的风险点。作为生产者,需严守规范,凭良心耕种养殖;作为消费者,尤其是在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,更要擦亮双眼,选择正规、可靠的产品,共同筑牢食品安全的防线。毕竟,吃得安心,才是生活最基本的幸福!


在线咨询
联系电话

0416-2722222